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臧克家《有的人》:一首诗道尽生命的两种境界

臧克家《有的人》:一首诗道尽生活的两种境界

为什么臧克家的《有的人》能跨越时代直击人心?

1949年,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下短诗《有的人》。这首诗用最朴实的语言,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——有人活着却如行尸走肉,有人逝去却灵魂永存。70多年后的今天,诗中”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价格观仍引发强烈共鸣。

一、两种人生的鲜明对比:活着与永恒的分野

臧克家小编认为‘有的人》开篇就抛出震撼的对比:”有的人活着/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/他还活着”。这不仅是文学修辞,更是对生活价格的终极追问。

诗中列举了三组对立形象: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与甘当牛马的奉献者、追求石碑留名者与化作春泥的野草、剥夺他人生存权者与造福大众者。通过这种”镜像式”写法,臧克家将鲁迅”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灵魂具象化。

二、人民的评判:历史是最好的试金石

“骑在人民头上的/人民把他摔垮”——臧克家用直白的语言揭示了一个亘古真理:真正的丰碑不在石刻上,而在人心间。

诗中反复出现的”人民”二字,暗示着终极裁判者的角色。那些剥削压迫者,纵使将名字刻进花岗岩,终将”比尸首烂得更早”;而像鲁迅这样”做野草”的人,却在春风中生生不息。这种对比不禁让人思索:我们该追求表面的浮华,还是内在的永恒?

三、《有的人》的当代启示:选择怎样的人生?

在流量至上的今天,臧克家笔下”想不朽”的人似乎更多了。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急于标榜自我的人群,这与诗中”把名字刻入石头”者何其相似。

但诗尾给出答案:唯有”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”的人,才会被群众”抬举得很高”。这种价格观穿越时空,为当代人提供了一面镜子——是选择汲汲营营的利己,还是成就惠及他人的生活?

小编归纳一下

臧克家通过《有的人》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诗中反复出现的对比句式,像重锤叩击着每个读者的心灵。当我们重温”有的人死了/他还活着”时,或许该问问自己:我们要做诗中的哪一种人?这首诗的辉煌,正在于它让每个读者都不得不直面这个灵魂拷问。
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