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?揭秘陶渊明的骨气人生

“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”?揭秘陶渊明的骨气人生

开篇:一句名言背后的故事

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,但你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吗?这句话的主人公正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。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”骨气”,宁愿放弃官职也不愿向贪官低头。那么,陶渊明为何会说出这句话?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?

陶渊明为何”不为五斗米折腰”?

公元405年,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。然而,这个官他只当了81天。当时,浔阳郡派来一个叫刘云的督邮检查公务。此人以贪婪闻名,每次巡视都要索要贿赂。县吏提醒陶渊明:”当束带迎之”,意思是让他穿戴整齐、备好礼品去巴结督邮。

听到这句话,陶渊明直接甩出一句:”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!”这里的”五斗米”指的是县令的微薄俸禄,”折腰”则是低头哈腰的意思。陶渊明宁愿不要这碗饭,也不愿向贪官污吏低头。说完这句话,他当场辞职回乡,从此过上了”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田园生活。

陶渊明的选择为何令人敬佩?

在当时那个年代,官场腐败已成常态,大多数人选择同流合污。像刘云这样的贪官之因此能横行无忌,正是由于太多人为了保住饭碗而选择忍气吞声。陶渊明的可贵之处在于,他敢于对这种歪风邪气说”不”。

他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骨气,更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榜样。试想一下,如果每个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坚持规则,那些贪官还敢如此嚣张吗?可惜的是,现实中很多人为了升官发财,反而挖空心思讨好上级,这不正是助长了不良风气吗?

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现代启示

陶渊明的故事虽然发生在1600多年前,但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。在职场中,我们是否也曾遇到过需要”折腰”的时刻?为了保住职业,你是否也曾违心讨好领导?为了升职加薪,你是否也曾参与不正当的竞争?

陶渊明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:做人要有底线,要有骨气。虽然坚持规则可能会失去一些眼前利益,但长远来看,一个正直的人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。正如那句老话:”人活一口气,树活一张皮。”有时候,尊严比饭碗更重要。

小编归纳一下:骨气永远不过时

“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”?答案是陶渊明,但他留给我们的远不止一个名字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无论时代怎样变迁,骨气和规则永远不该被抛弃。下次当你面临类似选择时,不妨想想陶渊明——有时候,挺直腰杆比弯腰讨好更需要勇气,也更有价格。


返回顶部